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2.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5.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6.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一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砖头。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木头。)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 导语《8、9的组成》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5页的内容及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培养数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8和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

        会工整的书写8和9。

        课前准备

        教师(计数器, 主题图中各中物品和人的, 写字练习本, 8只五角星等)

        学生(学具圆片,小棒,图形等10个,硬币9个,彩色笔, 写字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提问: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小组交流:图上有哪些人和物,数量各是多少?学生数数,全班交流结果。

        3、重点指导学生数出“蝴蝶”的只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强调:在数的过程中,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都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复不漏数。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和9。板书:8和9。

        (评析:在数数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主题图),以小动物参观校园为主线,在数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9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活动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生活中的“8和9”。

        (1)数出主题图下面的人物和点子的个数。

        (2)任选2种学具,数出8和9个,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8和9来表示的。

        2、逐次感知8、9的数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7个珠子,再拨1个,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7颗珠子以后再拨1颗是8颗珠子的过程。然后再拨1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3、整体感知8、9的数序。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1)出示直尺,让学生补充直尺上( )里的数。

        (2)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9以内数的顺序。

        (评析:将序数与基数的区别融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从而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应变能力,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性)

        4、观察7、8、9的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提问:怎样能很快数出三幅点子图的数量?(学习6和7时,做过相应的铺垫)

        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结果,反馈6种不同的答案。

        5、理解8、9的序数意义

        让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涂色,分组适当讨论8只和第8只,9只和第9只的区别,让学生正确理解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评析:充分利用课本的数学资源,教师采用开放的,多种思维角度的途径给学生理解和想象的余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6、教学8、9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8、9的字形:8像什么呀?9像什么呀?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着重说明8和9的笔顺。

        (3)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练习写8、9,教师作指导。

        (4)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5)同桌交换评一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写得好就给它画张笑脸。

        统计得到笑脸的学生,鼓励学生书写要工整。

        (评析:在书写8和9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体验评与被评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巩固练习

        1、数数

        (1)听指令快速数出实物(数8根小棒,9个小圆片)

        (2)8个小组比赛报数。

        2、完成练习八的第一、二题。

        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出示课本57页的“生活中的数”。

        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有关8和9的数据。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8和9的认识

        树的:8棵

        字的:8个 第8个

        人的:9个 第9个

        花盆:9盆

        蝴蝶:9只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教学图,动口、动手。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掌握8和9的组成。

        2、让学生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3、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1.拍手游戏。出示卡片数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

        2.揭题《认识8和9》,理解基数的含义,数数

        师:你已经了解了关于8和9 的哪些知识了?

        生:我知道8象葫芦,9象哨子(说出了他们的样子)

        生:我知道8要小,9 要大(你怎么知道的?8 表示什么?9 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8和9(拍手,画画、摆学具。。。。)

        反馈:数9以内的数(出示学生的作品多种方法数)

        3.给数字卡片排队,巩固9以内数的顺序

        师:可以怎么排?0—9 9----0

        师:读一读这些数。可以怎么读?(渗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以及奇数、偶数的意识)

        4.比较数的大小

        8〈 ( ) 9 〉( )

        二、主题图,巩固8和9的认识,引导有序、有效的数数

        三、找生活中的数

        四、关于序数(蝴蝶图)

        五、书写8和9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复习8、9的组成。

        3、导入。学生正确口算并汇报答案。

        学生和教师做数的组成游戏。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我是1,7和1可以组成8.”

        学生听教师导入新课,感受没有见过的动物,说出看到得动物“恐龙”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示图观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1、看图说话。

        ①出示“恐龙图”,创境激趣。

        ②指导观察,激励汇报

        师:漂亮吗?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写算式。

        同桌合作: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能帮忙列式解决吗?(同桌2人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算式。)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操作感悟。

        (1)摆一摆:左边摆7个,右边摆2个。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写一写:根据你摆的学具,你能写出几道算式?

        2、汇报评定。

        (三)思考交流,发掘计算方法。

        1、看一看,算一算

        5+4=() 4+5=() 9-4=() 9-5=()

       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还可以怎样想?

        2、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1+7= () 抢答:8-7=()

       师:怎么想出来的?

        3、指导小结,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加减法都是有关谁的计算?

        板书课题:8、9的加减

        4、阅读课本“生活中的数”。认真看图,仔细思考,然后和同桌同学交流图上内容。

        根据图上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写四道算式。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先看教师摆学具,然后观察自己动手摆学具,同桌合作摆后写出四道算式。

        同桌互相说说算理,重点说说减法的算理。

        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学生汇报加减法算式。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思路,做做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发现:做加法,还可以想减法。

        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生读课本,说说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提出数学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畅游乐园,寓练于乐。

        1、看图列式,并计算。(课件出示)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6+2= 4+5= 8-1= 8+1= 9-1= 7+2= 7+1= 8-2= 5+3= 9-8= 4+5= 9-6=

       3、比一比。(课件出示)

        7○9 6+1○8 3+4○9 8-0○8+0 3○9-7 7+1○6+2

       生观图,列算式,并交流。

        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并评价。

        交流解题思路,然后独立完成。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6+2=8   2+6=8   1+7=8

        8-7=1  8-2=6  8-6=2

        做减法,想加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一份好的教案胜过好的物资。小学四年级期中试题。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 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 方法 ,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 经验 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 说说 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案范文3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优质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精选教案范文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题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 做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第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第20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在前2个单元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理解其基数的含义及大小。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基础上验的基,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日常生活的排队买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熟悉5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准确熟练地用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事物。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第几”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情境体验,让学生感知并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明白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

2、技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几和第几,会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学难点:感知第几的相对性,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准备:主题课件;学具,3个圆,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

       师: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生:指名汇报。

       师:4和第4到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几”的学习。(板课题)。

       设计意图故事引人入胜,一开始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初步感知“第几”(重点)

       教师:演示排队买票课件

       教师:星期天,明明要到博物馆参观,来到售票窗口,看!好多人在排队买票呢!请你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

       预设:生1:图中有穿长裙的阿姨,有明明,有穿短裙的阿姨,有警察阿姨,有叔叔在排队买票。

       生2:一共有5人在排队。

       提问:(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买到票?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她排第几?

       预设:穿长裙的阿姨最先买到票,因为她离售票窗口最近。她排第一。

       (2)那明明排在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把课本补充完整,然后举手汇报。

       (3)一共有几人排队?排在明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a、独立补充课本。b、汇报讨论结果。c、师生总结。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同桌互相提一提。

       (2)师生选一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A.指名提问。B、指名解决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2、进一步学习“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动画展示:穿蓝色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预设情境:生1:明明现在排第几?穿短裙的阿姨排第几?警察阿姨排第几?叔叔排第几?独立举手汇报。

       一共有几人排队?明明后面还有几人?独立举手汇报。

       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引导小结: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教师:看到大家这么有序地排队,你在什么地方也这么有序地排过队?

       生:独立汇报。

       师:在公共场所,我们要有秩序排队,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美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提不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自然数两个含义的理解。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培养学生文明守纪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的习惯。

3、区分“第几”和“几个”的不同(难点)

       明明那么有序地在排队,我们也请我们班的5名同学上来排一排,看看在排队里还蕴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

       请一列5名学生起立上台排成一列参与游戏。

       按要求做动作:①请前2名同挥挥手。请第2个同学蹲下。

       师:这里的第2个指几个人?前面2人一共有几个人?

       按要求做动作:②请5个人蹲下?请排在第5的同学起立,五个是指几个人?第五个是指几个人?两个5有什么不同?

       5个,表示物体的数量。第5: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示次序,所以。

       小结:“第几”和“几个”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无论第几数量都是1,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板书:几个:数量多少

       第几:数量都是1,表示次序。

       设计意图亲身参与体验加深印象,将知识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内化巩固。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师:我们排队的时候需要知道排在第几个,我们看**的时候需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遇见第几?

       指名汇报,师总结:第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运动会结束了,颁奖台上也有第几,请同学们仔细看,他们分别获得第几名?独立完成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一题。

       a.独立填一填。b、指名回答。C师生总结。

三、寓教于乐,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蕴藏着第几的知识?那你可以利用第几的知识帮老师完成一个任务吗?师:前后四人小组,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轮流提出想法,组长根据组员的方法进行摆一摆。

       生:(能)

       1、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摆一摆。

       (1)要求:把圆摆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么摆?

       (2)学生在组内摆一摆,教师观察、巡视。

       (3)展示学生成果。(上台贴一贴)

       (4)对学生的两种摆法表示肯定后提出:把○放在第2位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生1:我是从左往右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一种摆法。

       生2:我是从右往左数,把○摆在第2位就是第二种摆法。

       小结:两种摆法都是正确的,由此我们知道“第几”原来跟我们数的方向有关。

       2、数一数:从左往右数,星星排第几,从右往左数,星星排第几?

       A.独立数一数。B、指名汇报。C、教师呈现答案。

       3、为什么同一颗星星所处的位置会不同?

       A.指名汇报。B、师生总结。

       师:总结:数的次序跟数数的方向有关,也就是“第几”是相对的。数的方向不同,同一物体的次序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摆一摆,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摆法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巩固内化新知。

       1、看一看,填一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们吗?(喜欢)看老师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知道……

       (1)图中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指名回答。

       (2)从左往右数,小猴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3)从右往左数,公鸡排在第几?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四,第一题

       送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又飞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鸟,想知道他们有几只吗?

       生:想

       师:请将课本翻到23页。

       电脑出示:5只小鸟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几只小鸟。

       独立完成,师生总结。

四、总结全课,整理思路。

       认识了几和第几,同学们小朋友只吃第4个汉堡,能吃饱吗?

       4和第4一样吗?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指名说说收获。

       2、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的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帮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结语:排队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有更多的数学知识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向来是一个难点知识,很多学生学了一年也很难分得清,特别在以后加了方向以后,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只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件,再说一说排队的人数和他们的排序,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情境,增加实际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生初步感知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体验了“几”的不变性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多样的拼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低年级的教学要注意结合孩子们的思想实际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这门艺术。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篇三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 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 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 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 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 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    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    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    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    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    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    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 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 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 练习六 5(判断)

        3、 补充判断:

        a、 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篇二

       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1.交流

        师: 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  (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8 6/5 99

        (2) 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8 0.4

        小组讨论 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必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布置作业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和***互为好朋友(也可以说***是***的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和***互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 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 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 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案三篇

        我们知道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你们是不是还在为教案头疼,范文是很好的方向!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一)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三)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四)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五)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位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和**票的。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用**票来确定位置,**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