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_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zmhk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物理教案模板_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_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弹力物理教案

4.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5.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

6.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_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让各位物理老师更好地教学,以下是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欢迎阅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二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学习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预习检测

        1. 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

        2016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文7页内能,回答下列问题:

        1)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

        2)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有______,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能。 3) 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内能越________。

        4) 物体的温度低时,分子的热运动______(停止吗?),所以一切物体________。

        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 学生活动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使一块冰熔化?怎样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小结:⑴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____和_____,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做功的实质_________。

        ⑵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低温物体 热量,温度 ,内能 。(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差)

        2、演示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

        原因: ,

        说明: 。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原因 ,

        说明 。

        小结:⑶ 对物体做功,内能 ,温度 ,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对外,内能 ,温度 ,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 学生活动三:群策群力

        1、1分钟竞赛:举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2、讨论达成共识: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温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⑵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可能、不可能)改变?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⑴物体内能的变化(一定、不一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

        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一定、不一定)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

        ★ 学生活动四: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1)什么是温室效应?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弹力物理教案

       对于物理教师而言,备课活动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实验引入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

        (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

        (二)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

        (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

        (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

        (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本课小结

        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看了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的人还看:

        1. 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4. 初中物理教案

        5. 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6. 2017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弹力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弹力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 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弹力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弹力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弹力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弹力物理教案5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 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 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第三节弹力这一教案

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无摩擦,右斜面足够长)

        右斜面固定摩擦越小,球滚得越高球将滚上原来的高度

        减小右倾角球沿斜面滚得越远球沿斜面滚得越远,一直滚到原来的高度

        放平右斜面球滚得最远球将一直滚动下去

        过渡:现在通过动画来模拟没有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我们为动画配了一段话剧。

        (2)动画模拟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来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来的高度吗?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 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希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3)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 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游戏:用嘴吹书

        提起书,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最大力气吹垂下的书。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吗?

        ③惯性与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为kg。

        在初中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现在进一步从惯性的角度认识了质量;以后还要从物体间的引力认识质量。

        过渡:现在,就可以解释撕纸游戏了。

        (四)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1.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部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时,中部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过渡:了解了惯性的知识,我们还能用它判断是非。

        2.美国空军UFO档案记载,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轰炸机在墨西哥湾上空训练时,一个很大的不明飞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时速靠近、经过、远离它。在目击描述中,不明飞行物能迅速增减速度,甚至还能骤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没有特别的装置,UFO骤然停止时,外星人飞行员的命运是怎样的?

        2.人们想象外星人持有惯性消除器,用来消除自身的惯性,以便应对速度的迅速变化,你怎么看?

        我们利用惯性的知识发现了UFO档案记载中的疑点。希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利用所学知识,冷静分析。

        (五)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后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了解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探究思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联系的观点,培养执着的探求精神。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执着的探求精神。

        教 具:蹄形磁体一组,演示电表一个,矩形线框一个,导线两根,开关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师:电生磁的科学发现,导致了电磁铁的技术发明,进而有了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电流能产生磁场,许多科学家于是顺着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而运动。结果又有了新的科学发现,进而有了新的技术发明?电动机的发明,使得电能转化为动能。除了顺着想,你还会怎么想呢?

        生:逆着想。

        师:好。会作出怎样的猜想?

        生:磁能生电。

        师:在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的现象后,法国的安培、瑞士的科拉顿、英国的法拉第都想到了磁能否生电的问题,并进行了实验探究,但安培、科拉顿都半途而废,而法拉第则坚持十年断断续续进行探究。法拉第坚信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对称性,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生电。我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空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奔流到海还复回?汽化上天。既然我们已猜想磁能生电,那么,我们就应该?

        生:进行探究。

        二、磁生电的探究

        师:电流能产生磁场,把导体放在磁场中也能产生电流吧?闭合电路中才会有电流。要判断有电流,应该用?

        生:电流表。

        演示1 把导线、开关、电流表连接起来,把一根导线放在一块蹄形磁体的磁极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有无变化。发现电流表指针不动。

        师:电流表指针不动,可能是?

        生:没有电流,或者电流太小。

        师:要是电流太小,我们可以考虑?

        演示2 换用强磁体产生磁场:把导线放在多块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闭合开关。

        师:还是没有电流。可能电流还太小。一节电池给一个小灯泡供电,灯泡不怎么亮,若两节电池、甚至三节电池串联给小灯泡供电,灯泡亮度会增大。那么,一段导线放在磁场中为电流表提供电流,可能是电流太小而指针不动;多段导线串联放在磁场中为电流表提供电流,你猜会怎样呢?

        演示3 把匝数很多的矩形线框的一条边放在磁场中进行实验。

        师:怎么还没有电流呢?今天先休息吧。(收拾器材:把矩形线框从磁场中迅速拿出来。)咦!电流表指针好像动了一下。再试试。把矩形线框放回磁场中。咦!把线框放进磁场中好像也产生电流。多试几次。

        演示4 使矩形线框的一条边在磁场中进进出出。

        师:线框不动时没有产生电流,线框运动时产生了电流,这值得反思。其实,我们知道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力运动,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就应该逆着想一想:动能能转化为电能吗?这样想来,要得到电能需消耗动能。自然,要使放在磁场中的、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产生电流,应该让它运动,不断消耗动能。那么,前后能动,左右能动,上下能动,斜着也能动,随便运动都产生电流吗?

        演示5 让线框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分别沿着磁感线运动、垂直于磁感线运动、斜着运动。

        师:其中规律如何表达一下呢?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韭菜,把导线想象成刀,那么可以说?

        总结: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产生电流。

        师: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三、概念化

        师:发现了磁能生电,是否就此满足呢?法拉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很多实验,总结出多种磁生电的方法。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四、延伸(根据课堂时间确定课内还是课外,尽可能是课内)

        1.师:磁场能产生电流,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跟踪追击、了解一下电流的方向呢?有磁场,才有感应电流;发生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才有感应电流。可以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

        生: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磁感线)的方向和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师:试一试。既然可能跟两方面因素有关,那么实验应该采用?

        生:控制变量法。

        演示6 观察磁感线的方向和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对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影响。

        2.师:无论刀向菜运动,还是菜向刀运动,都可切断菜。导体不动,磁体运动,也可以切割磁感线,那么,这时情况又如何呢?

        演示7 导体不动,磁体运动。

        师:导体向东运动和磁体向西运动效果相同,即产生的电流的方向相同。

        五、作业:1.?学物理?1

        2. 既然有了磁能生电的科学发现,是不是应该有技术上的发明来造福人类呢?想办法做一个能持续发电的装置。

        板书设计: 磁生电

初中物理磁生电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的概念与原理,往往是学生很难把握与深入学习的部分。对于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抽象,为了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磁生电 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奥斯特实验?,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能产生电磁场,反之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学生通过观看屏幕,思考与回答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实验的基本器材及连接方法,而后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中的两种情况:①闭合开关; ②换用强磁体闭合开关,发现两次实验结果均无电流产生。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奥斯特实验,根据?动电生磁?的现象,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由 学生发现的结果与现象,出示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体或导体左右或斜看运动时都产生电流?二者有无共同特征?听取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应用多媒体软件演示?导体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归纳出电磁感应的定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感应电流方向跟什么有关。通过总结学生的结论,进一步解释本次的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kV=10V1V=103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

       ①明确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习

       1、电压表读数。

       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

       (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近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习使用电压表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电压,了解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及电压的单位;了解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表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强弱的信息,感受推理方法;通过阅读电压表说明书,搜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的相关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电学物理量,教学重点是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是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上学期电流的学习,对电路和电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简单分析电路。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流的形成。

       2.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教材图6.1-2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猜想灯泡的亮度是否一样?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电压的作用和电源的作用。

       问题展示:

       ①我知道的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

       ②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

       ③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单位以及单位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电压?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

       (1)观察电压表。

       教师:测量电压用电压表,现在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看谁能说出它由那些部分构成的?

       学生:挑选电压表(电压表、电流表各一块)并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各小组的代表回答并相互纠正)。

       (2)连接电压表。

       教师:同学们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

       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进行测量并读数;教师给予点评、表扬优胜组。

       三、课堂检测

       1.课后“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1―3)。

       2.完成练习题(多媒体呈现)。

       四、教师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知识想知道的?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4、5)。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3#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来]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4#

       课题:

       液体内部压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道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②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领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各方向上的压强相等;领会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领会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不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②初步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以实验和实例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大烧杯、u形管液体压强计、水,盐水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1、产生原因2、规律3、规律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发现问题:

       ①由固体压强联想到液体压强

       ②潜水员的职业病

       ③水库堤坝的形状

       ④[探究1]观察现象,并能归纳总结。

       [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探究2]液体对侧壁压强演示器[思考讨论]若瓶上的三个小孔在同一高度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探究3]在两个相同的底部扎有橡皮薄膜的开口玻璃管中分别倒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比较橡皮膜形状有何不同?

       2、提出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设计实验:

       [讲解]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液体压强计是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向上,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膜的金属盒相连,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水面相平。

       (a)u形管两侧液面原先是平齐的,表示两侧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

       (b)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时,高度差也越大。思考归纳由于液体受重力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猜想了解微小压强计的构造通过观察大概了解微小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控制变量法的渗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为更好的探究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4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的有关因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用u形管液体压强计和分别装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析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

       6.规律应用:略

       7、总结及作业进行实验归纳液体内部各方向上都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液体内深度越大处,压强也越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将规律应用于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社会又回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服务)

       授课教师:周晓静授课

       班级:初二(3)班

       授课时间:12.9授课

       地点:物理实验室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5#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下面我分享了,供你参考

         教学目标

         ⒈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镭射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引:

         一、现象、筷子变向上“弯折”

         水中的鱼 池底变“浇”

         海市蜃楼

         二什么是折射现象:

         三线共面 反射定律对比

         两线分居

         三、折射定律 水斜射入水中:折射角隅种角>入射角

         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入辞去角

         垂直入射:i=r=0o

         光路是可逆

         一、折射成像为虚像光的折射光线的么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二、应用的解释

         作业: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习,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习的展示,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习,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这一教学设计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资料,再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光折射时有哪些规律,由某一小组代表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过其他组学生的不断完善: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可逆。这里学生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一个正确、完整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老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在此只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亲自感受获得知识的喜乐,体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的过程。

         4、学习了光折射规律后,设计一道画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进行检测与巩固,利用光路图解释了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折了”的现象,并就此光路图进行知识拓展:渔民用叉子叉鱼时,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为什么会出现潭清疑水浅?“水浅”骗了人的眼睛对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倍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人还是不能将“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些长处发挥出来,不会灵活加以应用,使得课堂上时间安排不紧凑,容量不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点不完整,还有一些学习上的误区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课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遗憾。

         1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入射光线方向没有准确控制,致使光从空气一侧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50度,折射角为30度,而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不为50度。

         2课堂的掌控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当堂检测等环节占了太多时间,致使后面的课堂检测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知识学习不能很好的展开。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知识。

         4为图简单方便,又考虑到三线共面的知识已在光反射中学习过,本节课就将三线共面的实验省略。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