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创意作文 创意作文

2017年榜样观后感_2020年榜样观后感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2017年榜样观后感_2020年榜样观后感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2017年榜样观后感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2017年榜样观后感的讨论

2017年榜样观后感_2020年榜样观后感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2017年榜样观后感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2017年榜样观后感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范杜”是陈厚永远的榜样

2.《榜样5》人物介绍及事迹有哪些?

3.榜样2时长

4.2022最美铁路人观后感或个人感悟

2017年榜样观后感_2020年榜样观后感

“范杜”是陈厚永远的榜样

        编者按

        陈厚要做百年企业,除了价值观和人设外,还要为自己设定学习的榜样,终生向他们学习。

        陈厚的榜样是谁?

        一个是绿业元的创始人范国防,从摆摊卖农药到如今雄霸全球农药界。

        另一个是巴奴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从一个小火锅店开始,到现在雄霸中原餐饮业。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专注,看到了死磕精神。

        陈厚将永远践行榜样的力量,永不讨巧,永远死磕自己。

        ?

        “范杜”是陈厚永远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没有榜样的国度,是不会长存于历史长河的。

        深谙此道的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榜样,但是能数千年屹立不倒的还真不多。

        从做人来讲,孔子算一个。从做事来讲,周公算一个,尽管还小有争议。

        我们公司学习的榜样,目前就两个:一个是范国防,卖农药的;一个是杜中兵,开火锅店的!都是河南人。

        今后随着陈厚历史的延续,我们的榜样可能还会增多,但是范、杜这两个榜样,会成为我们永远的楷模。像雷锋一样,永不过时,永远值得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范、杜,为什么要永远地效法范、杜呢?

        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做人精神和做事方法,是公司最欠缺的,也是我们最推崇的,真的是学几辈子都学不完。

        ?

        一、打败全球五百强的河南农民

        范国防,1955年生,河南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

        18岁高中毕业开始务农,从农民,到去农场当农艺师,再到下海卖农药,一辈子没有脱离一个“农”字。

        1989年,范国防和两个人兑了两万元,在县城支了个钢丝床,开始摆摊卖农药。三年后开农药超市。

        1997年,经他的手,在扶沟县,批发出去一亿元的农药,成为河南农药行业的隐形冠军。

        2000年,老范来郑州发展,搞批发。2009年去上海收购了一家现代化的农药厂做研发。2014年推出芸乐收农药品牌,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自己售后。

        2014年,老范卖了600万的芸乐收;2015年,3000万;2016年,2.5亿元;2017年,7亿元;2018年,30亿元;2019年,目标80亿元。

        ?

        一年卖30亿元,搁地产公司,全国1000强都进不去;搁白酒业,全国30强进不去;但是老范卖的是农药。

        世界五百强先正达、杜邦、巴斯夫、陶氏,在中国单一品牌销售的最高记录是多少呢?4亿元。

        过去的2018年,老范干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农药企业第一名的7.5倍。你是不是觉得他像“农药界的华为”?

        老范就是农药界的任正非,只不过他比任正非更低调,因为这位被称为“中国农药行业教父”的人,你在网上找不到他的一篇报道。

        他不但不接受中国所有媒体的采访,也拒绝中国所有同行的拜访,唯一能通融的,是先正达、巴斯夫等跨国公司的全球老大来访,他出面接待一下。

        其余时间,他低调得像泥土。

        ?

        老范的公司名字叫绿业元——寓意绿色农业第一名,但规模不大,2018年我以同学的名义去拜访时,公司只有800多人。

        农药不是快消品,也不像我们做的白酒,一天一个人就能喝一瓶,并且一年365天,天天都能喝。

        芸乐收是一种可以让粮食增产的农药,一季庄稼只能打一回。一包几十块钱,能打好几亩地的。

        那他们的800个人,去年咋卖出去30个亿的?

        开会!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开现场会。现场比较用芸乐收和没用芸乐收的庄稼收成差别——现场收割,现场称重,现场讲解。

        农民伯伯最勤劳,那都是书上写的。真实的情况是,种地的农民不但懒惰,而且不认真。

        给农民自己的庄稼测产他们都不去,更别说大热天、毒日头,去看邻居、亲戚的收成了。

        怎么办?老范农民的智慧出来了:送鸡蛋,来一个人送一斤;请亲戚朋友来,一人送两斤。

        在农民朴素的哲学里,钱不一定好使,但鸡蛋一定更金贵。

        ?

        这样的田间测产会,绿业元公司的800人,一年开了多少场呢?

        40万场!

        我听到这个数字时,打死都不相信。老范在电脑里,调出每天的开会数据时,我才相信这是真的。

        老范公司不考核销量,只考核开会数量: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召集多少人开会、用了多少鸡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统计。

        绿业元公司平均一个人,一年开500场会。

        用老范的话说,成功不是因为方法太少,而是太多了。

        老范就坚持一种方法,开会!第二个方法不但不用,员工们连想都不要去想。

        老范的员工,一个个风吹日晒,比农民更像农民,说起话来,比村长更接底气。

        全中国的农民,都把他们当成了中国农业部派来的农业技术指导员。

        因为只有国家的技术员才如此能吃苦,如此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

        全球五百强的总裁考察了绿业元,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因为他们根本学不了。

        先正达、杜邦的员工一开会就被农民轰下去了:“你说的普通话,俺们听不懂;你拽的专业词,俺们记不住,城里人,下去吧!”

        比起农药来,我们的机会、场合、找人吃饭喝酒来听我们讲解的难度要小得多。

        如果我们陈厚坤沙酱香酒的运营团队,能像老范的团队那样开会,结果会怎样?

        我们的业绩为什么比不上绿业元?就是因为不开会、开会太少,甚至不会开会。

        认知酱酒,还有比品鉴更好的方法吗?提高业绩,还有比开会更好的“开鱼刀”吗?

        所以,我们学习老范,就是就要开会没商量,一年也开个几十万场、甚至数百万场的会。

        试看那时的世界,必是酱酒的世界;

        试看那时的江湖,必是陈厚的江湖!

        ?

        二、让海底捞寝食难安的杜中兵

        我和杜中兵,都是从安阳来郑州谋生、打拼的,很早就认识,也请老杜给我们讲过课,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深入地向老杜学习。

        2018年11月的一天,我在认识老杜10年后,去位于商城路上的巴奴总部,专门向他学习。

        到了才发现,我惭愧来晚了。

        巴奴,2003年起步,2007年进入郑州,大器晚成!

        2018年,巴奴全国直营店58家,销售额15亿元,牢牢占据河南餐饮业第一的宝座。

        这不算牛的,牛的是巴奴开在哪里,海底捞的压力就在哪里!

        宇宙人都学不会的海底捞,怕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火锅——巴奴,因为啥?

        老杜!

        ?

        老杜太不简单了,像老范一样,老杜也太低调了。

        老杜说,他自己没有生命,但是巴奴有生命。

        老杜的演讲、工作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巴奴在转。

        巴奴需要老杜干啥,他就干啥,巴奴不许老杜干啥,老杜就不干啥!

        真正活到了无我的境界,所以我称老杜是“金刚”,自我无欲无求,巴奴大欲大求。

        天下火锅第一品牌,为什么干不过一个小小的巴奴呢?

        内核是因为老杜,表征是因为巴奴的“十二护法”。

        所谓“十二护法”,就是巴奴有十二道、全天下品质最好的、也是最好吃的、同时价格还不贵的食材。

        巴奴用极致的产品,压过了海底捞极致的服务。

        人们去饭店,第一需求还是吃,第二需求才是爽。

        第一原理战胜了第二原理,更何况,巴奴的服务一点儿也不比海底捞差。

        ?

        老杜是如果做到这十二种食材世界第一的?靠专注!

        老杜自2003年创立巴奴品牌,每天琢磨的就是火锅、火锅,还是火锅,从来没有考虑过第二类事情。

        以锡盟羊肉为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羊肉数锡盟产的最好。但是从2012年开始,一些牧民给绵羊喂饲料。从来不膻的锡盟羊肉,也开始腥膻起来。

        怎么办?每年8月,老杜自己到锡盟,一只一只地挑羊,凡是吃饲料的羊一律不要,一次就买够全年的。

        巴奴58家店需要的羊肉非常多,老杜在锡盟一次性就要挑选价值1个亿的羊肉。冻到冷库里,供全年使用。

        还有花椒,巴奴只用产自四川茂县,长在海拔1200米到1400的地方的花椒,同时,派专人采摘、专人运输。

        就这老杜还嫌自己专注度不够。

        “我没上过大学,学习力弱。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每两年只看一个方面的书,只听一个方面的课,只和一个方面的专家交流。”老杜说。

        2016、2017年,老杜全心研究品牌,两年的研究后,他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知识架构。

        ?

        2018、2019年,老杜全心研究组织建设,“现在我已经有5000多名员工了,组织的复制和管理不彻底搞懂,我怎么敢把员工数量扩展到过万?没有员工如何开新店?”

        请一个超牛的经理管产品,请一个超牛的HR管组织,行不行呢?老杜说,坚决不行:“老板都搞不透的事情,再牛的人也搞不好。”

        “当老板没有捷径,唯有死磕自己,让自己成为方方面面的专家。”老杜说。

        有如此金刚般的一个老杜在身边这么死磕,我要是海底捞的张勇,也会紧张得卧不安榻!

        ?

        三、践行榜样力量永不讨巧永远死磕自己

        琢磨透了老范、老杜的精神和做法,我发现天底下成功的道路其实很简单——就是死磕自己,永远不走捷径!

        所谓的整合资源、利用红利、剑走偏锋.......都是鸡贼心态,都是一厢情愿地痴心妄想。

        你想着整合别人的资源,其实别人早就琢磨整合你的老本了。鹬蚌相争,渔翁在后,最后谁整合谁还不知道呢?

        利用红利,说得轻巧,当天下都认为是红利的时候,哪个不是天大的陷阱?

        一次次的股灾,都是生动的案例,一茬又一茬想享红利的人,结果却成了被割的可怜的韭菜。

        ?

        剑走偏锋成功的,都是以深厚内力做根基的。你只看到黄药师的“落英神剑”飘逸潇洒,那是他深厚内功做基础的,不然早被欧阳锋一掌拍死了。

        老范干败先正达,不是利用了红利,而是死磕自己,开会、开会、多开会;

        老杜让海底捞睡不着觉,也不是巧借红利,而是死磕自己,把十二个产品做到绝对地“孤独求败”。

        我们把范、杜二人作为陈厚的终身榜样,就是时时告诫陈厚中国的所有员工,永远不沾红利,永远不走捷径,永远告别鸡贼,永远死磕自己。

        “人生就是吃苦,怎么才能觉得不苦呢?你一刻苦,人生就不苦了。”

        用老范的这句充满哲理的话结尾吧,人人都做死磕自己的楷模!

《榜样5》人物介绍及事迹有哪些?

        有关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范文(精选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关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1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2

        孙三华,1979年出生,于2002年嫁到孙村乡新建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与韦培琦结为夫妻。婆婆老实淳朴、厚道正直,丈夫韦培琦是一名手艺工,勤劳爱家。孙三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从嫁过来起,婆媳关系一直很融洽。婚后尽管家境一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亏了不少钱,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在外面还欠了不少钱。丈夫从此变得消沉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孙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丈夫想不开,从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我跟了你,并不是看中了什么东西,而是看中了你这个人,你的不服输的性格。”在孙三华的鼓励劝导下,韦培琦慢慢摆脱了阴影,从老本行开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轨,债务很快就还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了。但是祸不单行,又一次的灾难又降临到他们的头上,2008年5月,孙三华的婆婆因病高烧三天不起,家里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医院都没有起色,最后送到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烧是退了,但从此却落下了后遗症,从此半身不遂,说话口吃、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她开始担负起了给婆婆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余年,孙三华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孙三华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里农活也带上,农忙季节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出去做会儿事,晚上要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吃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婆婆表达不准确,生活无法自理,难过又痛苦的样子,孙三华心疼极了。她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只要对婆婆病情有疗效的药,不管多贵,她都省吃俭用买来给婆婆服用。

        四年多来,孙三华很少在外过夜,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心理不踏实。有次内侄结婚,要到娘家帮几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娘家。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韦培琦在外面包工程,因为事情忙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老娘,孙三华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孙三华同志用十年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为妻为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在孙三华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开心,虽然生过大病半身不遂,口齿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干干净净。她经常用别人几乎听不懂的话说:“儿媳妇好啊,儿媳妇好啊!”

        现在整个村的人都知道,都说没有孙三华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孙三华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奋学习,在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孙三华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孙三华的事迹在周边村队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为新建村树立了榜样。

        而孙三华却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3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从自己一个人救人到组队义务救援,14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参与多次重大险情的救援,累计挽救90多条鲜活的生命。见义勇为已成为牛振西个人生活的常态和习惯,他获得当地民众交口称赞。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一个2岁孩子不慎掉入35米深井中。当地多方力量齐上阵,开展紧急救援。10个小时过去,进展很不顺利。晚上7点多钟,牛振西和队友赶到。当时挖掘机和推土机已挖了17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发生塌方。救援经验丰富的牛振西运用鱼钩钓鱼原理,几经尝试,终于在黎明时分将孩子救起。

        2017年暑假的一天,一名17岁女孩在黄河边游玩时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队员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下水打捞,却被漩涡缠住了安全绳,差点吞噬了他们的生命。最后他们艰难地把遗体打捞上来。

        牛振西将自己手机号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与之形成联动。他的手机每天24小时从不关机,只要指挥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14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成功实施多起高难度救援。这支队伍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80余人的专业水上救援队伍。

        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牛振西和队员们开始侧重事前预防。从2012年起,他们在水域周边学校启动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倡导“见义智为“”救人不舍己”的科学救生理念。7年来,开设讲座500多场,受益中小学生、大学生超3万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发生数量。

        牛振西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4

        杨永峰,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大巴坠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悬一线,杨永峰带人披荆斩棘紧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乡村,他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救援;“驴友”或群众登山遇险,他拼尽全力搜救。他是群众心中的“守护神”。

        一次偶然的见义勇为,开启了杨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22时55分,杨永峰开车带着儿子和3名员工行驶至省道五龙镇小虎山路段时,发现先前一直行驶在前的大巴车突然消失了。他意识到大巴车可能坠崖了,立即掉转车头折返。他一面报警,一面带领大家借助手电筒,分工展开救援。他让儿子和一位员工留在路上担任“警戒”,打开双闪灯,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并为下陡坡救援人员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两名员工则下陡坡,借助手电筒的光,穿过荆棘丛救人。因为他们的及时报警与救援,为后续生命大营救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挽救了13个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结束后,杨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先是将林州市委颁发的“林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奖金捐给当地慈善总会,用于救助贫困家庭;随后带头成立以义务搜救、救援为使命的红旗渠应急救援队。4年多来,他带领团队配合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先后参与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灾难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杨永峰和他的团队将见义勇为的救援行动扩展到林州之外,先后多次到内黄、浚县、淇县、长治等相邻县市乃至太行山周边参与救援。仅2018年,救援中心就出队158次,出车923辆次,出动救援队员1811人次。杨永峰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河南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5

        邓志军,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洪门街道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白手起家的邓志军,一手创立了企业,凭着诚信经营创造了优秀业绩。他严把质量关,用多年坚守,打造了一个诚信企业,创建了一个诚信社区。

        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邓志军信守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欠工资。他抵押两套个人房产,又向朋友借了100万元,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奖金。

        2010年,他的企业承建乔谢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对工程严把质量关,决不允许偷工减料,所选用的建筑材料都高于行业标准和合同规定。工程交付时村民敲锣打鼓送来“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

        30年来,他不欠国家一分钱税款、不欠员工一分钱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钱账款、不欠银行一分钱本息、没有一条失信违法记录、没有一份违约合同。

        2013年8月,邓志军参与创办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城市社区——诚城社区。他坚持“诚信服务、服务诚信”,在社区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推广诚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务队、“好人”宣讲队,2万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活动。邓志军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等捐资5000余万元。2009年,他自筹资金200万元成立“贫困家庭和农民工救助基金”,及时向有需要的家庭和农民工伸出援手。

        邓志军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6

        郭建华,女,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郭建华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把为群众放一部好**、让群众看一场好**,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当上农村放映员至今,郭建华已从业43年。她从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做起,与乡亲们结下不解之缘。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当一线放映员的19年里,她为农民放**1.3万多场。在当站长和公司负责人的24年里,她带领工作人员放映14万多场。

        郭建华将服务领域扩展至脱贫攻坚。她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建立100个农村扶贫**放映点,放映**近万场。她创新性推出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郭建华放映过无数影片,让她刻骨铭心的还是《焦裕禄》。她说自己坚持为群众放**的原因,源于**《焦裕禄》里“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的镜头,正是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她一直坚守。她说:“今后我要组织放映更多更好的优秀**,为群众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颂。”

        郭建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7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张玉滚为了让山里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他潜心钻研每门课程,苦练教学本领,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资助困难学生300多名,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之路。

        他扎根山村无私奉献。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的13个自然村零星散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坳里。2001年师范毕业后,受老校长感召,张玉滚放弃去南方工作的计划,来到这里做民办教师,每月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从家带米面馒头,自己生火做饭。他劝说妻子来校给学生们做饭。有一天,妻子在为学生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残疾。

        张玉滚总是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就是我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份初心,他执着坚守,扎根山区,固守清贫,用无限关爱陪伴孩子们成长。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缺少体育设施,他就和孩子们玩抵羊斗鸡。为教好孩子们英语,他自己掏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一次骑摩托车到镇上学习途中,刹车失灵,他头撞大石,摔晕过去。医院没住几天,他就在妻子搀扶下重回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张玉滚爱生如子,为学校建设倾注血汗。全校40多名住宿生,1/3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接送,他都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暴雨倾盆,他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他连忙抱起明明,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学校住宿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帮孩子解决困难。2006年前,学校到山外不通车,5年间,他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农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他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沙,运水泥、平地基,新校舍盖好时,他瘦得脱了相。

        张玉滚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8

        韦德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从公公被确诊肝硬化,到后来发展成肝癌,10年间,韦德华无微不至地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绎了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婚后,为了方便照顾公公婆婆,韦德华和爱人多年坚持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并不擅长做饭的她专门买来菜谱,一样一样练习,学做二老爱吃的饭菜。1998年9月,她发现公公胃口不如以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老人得了肝硬化,需马上住院治疗。那时,她仍在读研,和爱人月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输的白蛋白一支就要200多元,当时还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公公每年至少要住两到三次医院,每次花费近2万元,巨大的开销让她和爱人生活捉襟见肘。她节衣缩食,尽量让公公吃得好一些。她亲自上手,为公公扎针输液。还自学中医经络按摩,每天为公公揉捏按摩。几年来,她没睡过一个踏实觉,没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

        2006年2月,公公被诊断为肝癌。韦德华陪公公到上海求医。专家会诊后建议做肝移植手术,至少需准备五六十万元。为救公公,她决定卖掉和爱人唯一的住房。婆婆劝她把房子留给孩子上学用。她却说,“只要公公还有一点机会,我们就要竭力争取,钱没了以后再挣!”她最终说服家人卖掉房子,筹得26.7万元,又向娘家姊妹借来30万元,终于凑齐近60万元救命钱。为了让公公尽快痊愈,她尽心尽力,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

        公公去世后,婆婆心情不好,有时会对韦德华发脾气。尽管感到委屈,她却将泪水咽进肚里,用忍让和宽容化解矛盾。韦德华常说:“只要看着亲人健康,我就很开心,受再大的委屈也值得。”

        韦德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榜样2时长

       《榜样5》人物介绍及事迹有如下:

       1、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科学家。他是美国十八世纪仅列于华盛顿之后的最著名人物。

       1723年,富兰克林17岁,他因与兄长的不合而离开家庭,独自来到费城谋生。在这里,他从印刷工人开始,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办报纸,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谋生之路,最后获得人们的承认,成为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

       2、贝克汉姆:

       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

       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3、孙家栋:

       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领导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4、王振美:

       王振美,男,汉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从1953年开始申请加入中国***,王振美矢志不渝跟党走,2017年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1965年患重病死而复生后,从此立下誓言感恩奋进。

       他64年初心不改,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报效乡梓,90余岁高龄时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50万元全部积蓄,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213人次,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

       5、古运祥:

       古运祥,男,李家疃镇常重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先后6次自费5万余元在常重村、东大姑庙村、武吉村、成安人民广场等地举办“我为老人洗洗脚”活动,凡自愿参加活动的,均免费赠送足浴盆和毛巾。

       以活动为载体,在全县鼓励传递孝心和爱心,让广大群众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孝老敬老,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弘扬家庭美德,传递和谐和睦的文明家风,努力在全县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古运祥曾入围“中国好人”评选活动,并先后被评为“第五届邯郸市道德模范”“邯郸市最美家庭”“成安县最美家庭”“德孝信好村民”等荣誉称号。

2022最美铁路人观后感或个人感悟

       《榜样2》时长75分钟左右。

       《榜样2》是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系列特别专题节目《榜样》的第二期,于2017年播出,在***员网提供点播、下载。

       《榜样2》专题节目以“喜迎十九大、共圆中国梦,走近学习榜样、凝聚复兴力量”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讲述了多名***员的先进事迹,他们用实干担当、勤勉奉献、不忘初心的精神诠释了***员坚定的理想信念。

       《榜样2》生动展现了“姓马”更“信马”的陈先达、“太行公仆”吴金印、“小巷总理”吴亚琴、“樵夫”廖俊波、“生命守护神”杜丽群等一批优秀党员的感人形象。

       这些先进人物平凡而又伟大,这些先进典型事迹感人肺腑、振奋人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彰显当代***员坚定信仰、心系群众、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2020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中,我们知道了有的长年在“慢火车”上为彝族老乡服务,被誉为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有的精准服务铁路疏港运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促进货运增量......观看完视频后,大家有何感悟。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0最美铁路人 观后感 或个人感悟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一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 事迹 ,其中成都客运段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如果说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则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列车长阿西阿呷就是这份温度的守护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事迹。

        阿西阿呷十几岁就上班,十几岁的少女有很多的青春梦想。可她的青春梦想就像一颗道钉,牢牢地“钉”在了成昆铁路线上,“钉”在了小慢车的方寸之地,把万千旅客送出了大山去向远方,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把很多的农副产品送进了集市,变成村民民逐渐富起来的生活来源。扶贫又扶志,阿西阿呷和所有的同事,用二十几年的岁月,让慢行的列车,载着村民走上了致富快车道。什么叫奉献,能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以“一辈子一趟车”的真情,守护着承载大凉山乡亲希望的“慢火车”,这就是奉献。作为小慢车的工作人员,能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这也是阿西阿呷心里对自己工作意义的最准确界定。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贫困地区大凉山,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二十几年,阿西阿呷守着小慢车,不仅是在见证大凉山从贫穷到富有的生活变化,更是身入其中,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她渴望父老乡亲们富起来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以真诚无私的爱,让她不断伸出援助之手。她的电话号码十几年不变,在朋友圈帮老乡联系农产品的售卖,经常老乡们还没下车,农产品就订购一空。一桩桩,一件件为乡亲服务的事迹,让旅客们看到一个铁路人、一个彝族阿妹为老乡们脱贫致富的心没有掺假。这种二十几年不变的帮助,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人能做到。作为小慢车的工作人员,能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尽一份力,这也是阿西阿呷心里对自己工作意义的界定。

        扶贫路上的铁路人还有很多,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克苏车务段俄霍布拉克车间副主任亚库甫·阿沙木都也是其中一位,他先后组织修建了3条防渗引水干渠,解决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村民们说,这离不开铁路扶贫工作队的奉献。国铁集团以加强建设扶贫、实施运输扶贫、落实定点扶贫,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突出贡献。

        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阿西阿呷”这样的铁路人不畏艰险、奋斗不息,书写下新时代可歌可泣的奋斗 故事 ,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情怀,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者,散发出最美的光辉。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二

        自参加铁路工作以来,她一直忙碌在这趟“小慢车”上,热情爽朗23年如一,细心服务车上每位旅客,电话号码17年不换,只因那串数字承载着乡亲们的希望。她是大凉山里美丽的索玛花,她是“新时代?铁路榜样”,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

        索玛花开大凉山

        彝族旅客贴心人

        成昆铁路开通运营后,“小慢车”不断穿梭在大凉山里,已运行近半个世纪,承载着当地彝族旅客出行、经商、上学的愿望,成为他们的致富车、运输车、希望车、校车。

        经常乘坐“小慢车”的彝族旅客都知晓阿西阿呷的热心肠,不少彝族老乡都有她的电话号码。“我的电话号码17年都没变,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乡亲们困难时的希望。”阿西阿呷说。

        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车”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电话,请求帮忙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个车厢寻找,最后在带着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孩子大眼睛里满是戒备。

        “我是阿呷阿姨,也在大凉山长大。你妈妈发现你不见了,非常着急。明天列车返程时,我带你回家好吗?”听着熟悉的彝语,年幼的李苦伍打渐渐消除了戒心。当天下午“小慢车”到达终点站攀枝花站后,阿西阿呷为李苦伍打送来晚餐,并打来热水为他擦脸、洗脚。

        第二天,“小慢车”返回尼波站,阿西阿呷将李苦伍打平安带给了孩子父母。“太感谢啦!要是没有你,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母亲握住阿西阿呷的手由衷地表示感谢。

        23年来,阿西阿呷储存的彝族乡亲手机号码已达到上百个。遇到求助电话,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难题。

        帮老乡拓展销路

        脱贫攻坚践行者

        阿西阿呷值乘的“小慢车”途经沿线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因列车低至2元的票价,站站停靠小站以及大运输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小慢车”做起了小生意,脱贫致富,走出大山。

        近年来,国家对大凉山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在政府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彝族老乡开始建新房。因有部分地区还不通公路,于是“小慢车”便成为彝族老乡们运送建材的“运输车”。

        老乡们购买的建材中有木材、砖瓦、钢筋、防盗门等材料,行李车放满后,阿西阿呷和工作人员专门腾出几节车厢码放建材,引导老乡们到另外的车厢乘坐,并安排专人看管,确保旅客人身和货物的安全。

        近年来,阿西阿呷也深刻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彝族老乡 对子 女 教育 越来越重视,乘坐“小慢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彝族娃娃们。每到这时,她对孩子们一路呵护有加,有时还给他们辅导作业,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踏上成才的希望之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彝族老乡也将阿西阿呷当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23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留下了阿西阿呷太多的记忆,她与“小慢车”上的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够为他们服务,助他们经济脱贫、精神脱贫,是她最大的心愿。

        推行四字工作法

        诠释最美铁路人

        阿西阿呷针对彝族旅客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推出了“情、亲、真、引”四字工作法,利用休息时间到“小慢车”的各个车班,教授同事们基本彝语对话和彝族风俗禁忌,有效提升了列车服务水平。

        列车服务注重“情”。她在班组管理中,注重通过学习旅客运输心理学,了解旅客情绪情感等需求,全面推行“热心服务、用心交流、细心观察、耐心聆听、真心付出”的“五心”服务法,营造文明、温馨和友爱的旅行环境。

        对旅客坚持“亲”。在班组管理中,她始终坚持亲情服务,以讲故事、交朋友、谈心交流等多种方式,架起了与旅客沟通的桥梁。

        对标准坚持“真”。阿西阿呷在抓班组标准管理上,始终坚持做到有无检查一个样、客流是否超员一个样,以“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作为班组管理的基准,始终贯穿于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对职工坚持“引”。她在班组管理中,根据岗位特点、能力素质、个人特长、旅客需求,开展“争当服务明星”星级乘务员评选活动,引导班组职工立说立行落实职责;通过开展“凉山情”主题实践活动,增强职工融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营造学先进、比先进的浓厚氛围,促进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2017年,在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春运“最美铁路人”评选中,阿西阿呷榜上有名。成都局集团公司党政工团近日研究决定,授予阿西阿呷等10名同志2018年度“新时代·成铁榜样”称号。

        一步步走来,值乘“小慢车”23载往返于大凉山,海拔近千米铁道线上的阿西阿呷始终不忘“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用浓浓关爱凝聚温情,真诚服务沿线彝族旅客,让这趟充满爱的“小慢车”载着大凉山的彝族旅客,不断奔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三

        “最美的彩虹在凉山,北京的火车到凉山……”40多年前,那时火车刚刚开通,这首关于铁路的彝族民谣传唱在大凉山区,成为很多凉山儿女心头抹不去的记忆;40年后,人们的出行方式变了,火车站也变了,但是没有变化的是对“慢火车”的依赖和感情。

        索玛花开,情暖凉山父老乡亲。“这是一趟运输车、公交车、扶贫车、校车……”当了23年“慢火车”列车长的阿西阿呷如此 总结 她对这趟一直忙碌着的“小慢车”的定义。 “新时代铁路榜样”——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23个春华秋实,23年砥砺坚守,阿西阿呷的电话号码17年未有更换,这趟行驶在成昆线的“小慢车”的车厢中,总能看到阿西阿呷对彝族旅客嘘寒问暖、排忧解难的身影,她早已是和当地人们亲如一家。为此,阿西阿呷被彝族老乡们亲切地称为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在这趟满载希望的扶贫列车上,践行着铿锵玫瑰的不凡人生,书写着铁路职工的 爱岗敬业 。

        索玛花开,助力脱贫向好发展。平凡的榜样,更彰显引领的力量。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以榜样之光照亮前路,铁路发展必将更有力量,我们的生活必将更美好。阿西阿呷身为一名***员,在这趟列车上心系老乡、情满列车、造福一方,用乡音乡情担当着,帮助乡亲们扶贫使命与担当。她用23年的风雨兼程,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民族团结鱼水情”,什么是“坚守的力量”。这列“小慢车”是大凉山地区精准扶贫的传输带,而阿西阿呷和工作人员则是这传输带的发动器。阿西阿呷作为一名党员,时刻不忘身上的特殊使命、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担当,在服务群众同时,更是让老乡们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的给予的关爱,让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小康生活充满了信心。

        索玛花开,点赞平凡铁路岗位。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神州大地上铁路已是成网密织,而每一位铁路人则是铁路发展的肌体细胞,每名铁路人都是推动人民铁路事业发展的功臣。然而,铁路人从来就不是以“我”的个体存在,而是以“集体”的名义生存。相信像阿西阿呷这样精细服务彝族百姓出行的铁路人,一定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守护着人民的利益,践行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忠实誓言,他们的真情为铁路事业而争光添彩,他们的真心为社会发展而续写温情。就像开行的“小慢车”,它带给大山的是希望的力量,而运营它的她“奋斗”与“坚守”者们都是时代新人的模样!他们虽为像阿西阿呷一样被 热点 关注,但我相信,他们的一言一行只要能温暖着社会,就一定能收获群众的赞许,必定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因为在他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里,折射着助人、奉献的意义与价值。

        索玛花开23载,一列慢车、一群渴望幸福的人。阿西阿呷的坚守,展示出新时代铁路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拼搏精神。时代铁路楷模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英雄”,他们也仅是千千万万个铁路事业建设线中的平凡者。相信在平凡岗位上的铁路人,会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铁路先行的精神引领中,助力交通强国的建设发展。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四

        五月的凉山,杜鹃花开得正旺,粉的、红的、白的……芳香四溢。杜鹃花在彝语里被称为“索玛花”, 代表着顽强、坚毅,是彝族人民最喜爱的花朵。穿梭在大凉山的列车上,有一朵美丽热情的“索玛花”,用23年的时间温暖旅客、情满车厢。她正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乘坐“小慢车”的乡亲们,为他们的出行提供周到服务,让人如沐春风。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成昆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小慢车”就不断穿梭在大凉山之间,车次的叫法从未有过变动。作为一名在成昆线长大的“铁二代”,1996年6月5日,21岁阿西阿呷穿上制服,终于踏上心驰神往的“小慢车”,成为一名光荣的列车员。23年间,她为彝族老哥找回集市上换来的生活用品,帮助失去丈夫的吉瓦阿英,资助总为路费苦恼的吉克瓦,迎接了16个小生命的诞生。国铁路总公司“2017年春运最美铁路人”、成都局集团公司“2017年度优秀***员”、2019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阿西阿呷8000多个日夜的奉献,从普通的列车员成长为列车长,从一名懵懂无知的青春少女成为有着两个孩子的幸福妈妈,岁月吹皱了阿西阿呷的额头,却为她始终坚持的梦想增添了分量。

        贴心

        延伸服务范围 贴近旅客需求

        阿西阿呷值乘的5633次列车,每天7时40分从普雄站始发,开往攀枝花站。这趟“小慢车” 途经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跨越的峨边县、甘洛县、越西县、喜德县、冕宁县、德昌县、米易县,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共停靠26个车站。每天7时左右,阿西阿呷都会进行始发前的组织安排,清查本组工作人员手机上交情况,安排列车员做好旅客上车引导工作。7时40分,“小慢车”出发了。回到车上,阿西阿呷开始了巡检工作。“由于沿途上车的彝族老百姓会带着土豆、猪、羊等货品,东西比较多,所占空间大。于是,我们就把行李车进行改造,增设了牲畜拴挂处,并将车厢内一些座椅撤除,增设大件行李摆放处。”

        由于乘坐“小慢车”的旅客基本为彝族百姓,列车上的车厢揭挂、安全提示等设施设备用彝汉双语进行了注释。“我们车上配备了8名彝语列车员,方便与旅客进行交流,做好服务。”阿西阿呷告诉记者,“与之前相比,现在我们的广播员都是用彝汉双语进行播音。”沟通顺畅了,老百姓乘坐得更舒心了。

        执着

        17年号码不变 用真情收获信任

        在听到自己被大家叫做大凉山的索玛花、彝族同胞的阿米子、“小慢车”的民事调解员时,阿西阿呷总是谦虚地表示,“这是我坚守的岗位,服务乡亲的本职,就像我17年不变的电话号码,仅仅是为了乡亲在需要我的时候,尽我所能提供帮助。”经常乘坐“小慢车”的彝族旅客几乎都知道阿西阿呷的电话号码。

        2016年夏,正在值乘“小慢车”的阿西阿呷接到一名彝族旅客的电话,请求帮忙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李苦伍打。阿西阿呷逐个车厢寻找,最后在带着一群孩子出行的彝族旅客身旁找到了他,孩子大眼睛里满是警惕。“我是阿呷阿姨,也在大凉山长大。你妈妈发现你不见了,非常着急。明天列车返程时,我带你回家好吗?”听着熟悉的彝语,年幼的李苦伍打渐渐消除了戒心。第二天,“小慢车”返回尼波站,阿西阿呷将李苦伍打平安带给了孩子父母。

        23年来,阿西阿呷手机里面储存的彝族乡亲号码已有上百个。“能够为乡亲们解决各种难题,我既感到骄傲又自豪。现在又有了微信,不少老乡加了好友,找我又有了新途径。”阿西阿呷打趣地说着。

        在这趟列车上,帮助乘客是阿西阿呷的分内事、平常事。可是,乘客给她带来的感动却常在。阿西阿呷回忆到,有一年冬天,一位彝族老阿妈带着一个装满土豆的大背篼上了“小慢车”。列车抵达冕宁站,老阿妈准备下车时,由于背篼太沉,她站不起来,一下坐在了地上。阿西阿呷赶紧快步走过去,撑住背篓,帮助老阿妈下车。然而,没想到的是,在第二天阿西阿呷返回途中,经过乐武车站时,再一次碰到这名彝族老阿妈。“为了等我,她从半山上的家花了两个小时走到车站,又在车站外等了我很久。”看见阿西阿呷后,老阿妈从怀里掏出两枚熟鸡蛋递给她。“冬天那么冷,阿妈递给我的两个鸡蛋还留有温度。”那瞬间,一股酸意冲上阿西阿呷的鼻尖。“在和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和老伴两个人要带八个孙儿孙女,这两个鸡蛋对于家里面来说非常珍贵。我执意让她带回去,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在阿西阿呷的坚持下,老阿妈带着熟鸡蛋依依不舍地回去了。“其实,帮助旅客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直认为,这趟列车最大的优点就是充满‘人情味’,旅客跟我们更像是家人一样。”

        变化

        “小慢车”变“扶贫车” 彝家生活变化大

        运行近半个世纪的“小慢车”, 最低票价仅2元,来来回回承载了无数彝族旅客的出行、通婚、经商、上学,如今已然成为他们的致富车、运输车、校车、希望车。“设备越来越来新,环境越来越好,彝族老乡的笑容越来越多,‘小慢车’也成了大凉山的‘扶贫车’。”在阿西阿呷眼中,彝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医教育在过去的时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车,彝族老百姓都是带的土豆、玉米粑粑、萝卜水。如今,他们在车里吃的是白面锅盔、凉粉、瓜子,喝的是各种饮料。人人手上拿着手机,年轻姑娘打扮得越来越时尚。”

        “现在,彝族老乡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乘坐‘小慢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彝族娃娃们。”每到这时,阿西阿呷对孩子们总是呵护有加,有时还给他们辅导作业,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以后你一定要按时上学读书,无论刮风下雨,阿呷车长和‘小慢车’都会在这里等着你。长大后你一定能和列车长一样,选择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和职业”。

        除了教育,彝族老百姓在看病就医上也开始重视。“记得刚开始值乘时,经常遇见家人拖着奄奄一息的病人离开医院,乘上火车返回家里。我问他们怎么不治好再回去?他们说没钱医,回去再想其他办法。现在则不一样,不少老乡有个发烧脑热就会坐上这趟车去县城或者西昌市里的大医院看看,毫不迟疑。”阿西阿呷还告诉记者,外出打工的也越来越多。看着“小慢车”搭载着彝族同胞们奔出大山、奔出贫困、奔向希望,看着乡亲们衣食住行因为有了“小慢车”而越来越好,看着无数孩子因为有了“小慢车”而走进学堂,阿西阿呷为此感到欣慰和开心。

        坚守

        “情亲真引”四字法 诠释最美铁路人

        从小在大凉山长大的阿西阿呷,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针对彝族旅客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推出了“情、亲、真、引”四字工作法,利用休息时间到“小慢车”的各个车班,教授同事们基本彝语对话和彝族风俗禁忌,有效提升列车服务水平。列车服务注重“情”。阿西阿呷在班组管理中,全面推行“热心服务、用心交流、细心观察、耐心聆听、真心付出”的“五心”服务法,营造出文明、温馨和友爱的旅行环境;对旅客坚持“亲”。她始终坚持亲情服务,以讲故事、交朋友、谈心交流等多种方式,架起了与旅客沟通的桥梁;对标准坚持“真”。阿西阿呷在抓班组标准管理上,始终坚持做到有无检查一个样、客流是否超员一个样,以“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作为班组管理的基准,始终贯穿于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对职工坚持“引”。她在班组管理中,根据岗位特点、能力素质、个人特长、旅客需求,开展“争当服务明星”星级乘务员评选活动,引导班组职工立说立行落实职责。

        能够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在“小慢车”上奋斗与坚守,阿西阿呷说她最感谢的是丈夫的支持和分忧。“每次当我值乘时,爱人总是会给单位说,有什么事别打电话给阿呷,打给他就行。爱人扛起家里的大小事。”阿西阿呷回忆到,2015年11月,彝族年的头天晚上,正在准备值乘的她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告诉阿呷父亲突患重病,医院已经连续下了两次病危 通知书 。面对满车的旅客和已经到来的高峰客流,车队已经来不及派出车长顶替,几十个班组职工正等着阿呷带队出乘。正在那一抉择的时候,丈夫的电话打了过来,听到他说“有我在,你放心”,阿呷悬着的心踏实许多,“丈夫是位真正的男子汉,是我始终的依靠。”

        过去23年间几十万公里的乘务里程中,阿西阿呷把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对彝族老乡的真情服务演绎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她用行动践行铁路人的铮铮誓言:“无论时代进程多快、高铁速度多快,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将秉承小慢车‘以慢为快’的初心和情怀,努力践行一名少数民族党员职工的‘先行使命’,坚守大凉山,守护好‘小慢车’和彝族同胞的脱贫致富之路,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再出发、再前进。”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五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者,在2021年春运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

        帮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疫情面前毫不退缩、为复工复产竭尽全力、将旅客平安摆在首位……他们是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事迹的铁路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奉献

        承载起老乡们致富的希望

        穿梭在四川大凉山里的“小慢车”5633/5634次,承载着当地彝族乡亲出行、经商、上学的愿望,是一趟致富车、运输车、希望车。自1996年起,阿西阿呷就在这趟“小慢车”上服务,被亲切地称为“阿呷车长”。

        “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有困难打给我。”在车厢里见到有困难的旅客,阿西阿呷总会主动伸援手。不少旅客都存着她的电话。“我的号码十几年都没变,因为那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乡亲们遇到困难时的希望。”

        “小慢车”途经许多曾经贫困的地区,很多人通过“小慢车”运商品、做小生意摆脱贫困。遇到老乡运送土特产,她会特意拍照发朋友圈,帮助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朋友圈里就已经订购一空。”阿西阿呷高兴地说。

        空闲时,阿西阿呷会与老乡们拉家常,给大家讲解扶贫政策,帮他们树立脱贫信心。58岁的吉尔五牛木是这趟车的常客,她从村里收购家禽,通过“小慢车”运到外地赚钱,正是阿西阿呷的建议。现在吉尔五牛木年收入1万元左右,靠卖家禽住上砖房,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扶贫路上的铁路人还有很多,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克苏车务段俄霍布拉克车间副主任亚库甫·阿沙木都也是其中一位。2015年起,他进入新疆和田县拉依喀乡达奎村工作队驻村扶贫,担任副队长。

        在达奎村,核桃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亚库甫·阿沙木都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请来3名专家进村讲授 种植 知识,促进核桃丰收。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或个人感悟相关 文章 :

        ★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精选5篇

        ★ 2020观看《最美铁路人》心得体会

        ★ 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 《最美铁路人》感后感心得5篇精选2020

        ★ 2020观最美铁路人有感

        ★ 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心得体会

        ★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 2020闪亮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个人观后感

        ★ 2020年学生观看《最美铁路人》个人心得感悟

       好了,关于“2017年榜样观后感”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2017年榜样观后感”,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